香港樓市在過去幾年經歷了由高峰到低谷的劇變,特別是2016至2022年間買入物業的業主,在目前樓市下行中面臨巨大挑戰。隨著樓價跌幅擴大,不少業主陷入負資產的困境。本文將深入分析2016年至2022年間買樓業主的現狀,並探討負資產的風險及其對香港經濟和市民的影響。
過去的樓價走勢
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(CCI),2016至2022年香港樓市整體經歷了以下波動:
不同購房年份的影響
樓價跌幅對於不同年份購房的業主影響不一:
什麼是負資產?
負資產是指物業市值低於尚未償還的按揭貸款金額。
例如:
一位買家以 $1,000 萬購入物業,首期 $200 萬,按揭貸款 $800 萬。
當樓價下跌超過 20%,即物業市值跌至 $800 萬以下,業主即處於負資產狀態。
哪些業主最容易進入負資產?
負資產的現狀與數據
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(HKMA)的統計:
2023年第三季度負資產數據: 負資產個案已達 12,000宗,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最高水平。與2022年相比,負資產個案數量暴增(2022年初幾乎為零)。
未來趨勢:
若樓價進一步下跌 5%-10%,負資產業主可能增加至 15,000-20,000宗。
財務壓力加劇
融資困難:負資產業主若希望再融資或賣樓,需補足差額,增加財務負擔。
經濟壓力:每月的按揭供款已超過物業價值,令業主經濟壓力倍增。
消費信心下降
負資產會削弱家庭的財富效應,市民消費信心下降,可能進一步影響香港的經濟活動。
1. 銀行按揭貸款質素受壓
按揭貸款是銀行的重要資產,若大量業主進入負資產,銀行可能面臨貸款違約風險。
銀行需提高呆壞賬準備金,進一步影響盈利能力
2. 樓市相關行業受影響
地產開發商:盈利下降,可能減少投資和新項目開發,影響建築、裝修等相關行業的就業。
政府稅收減少:樓價下跌及成交量下降,將減少政府的印花稅收入,對公共財政形成壓力。
短期(2024-2025年):低位震盪
中期(2026-2028年):逐步復甦
現有業主
潛在買家
政策建議
總結
香港樓市在2021年達到高峰後持續下跌,2016至2022年間買入物業的業主面臨不同程度的虧損和負資產風險。特別是2020至2022年購房者,因樓價跌幅達 20%-30%,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一批。
雖然短期內樓市仍面對壓力,但隨著利率環境改善及經濟復甦,中期有望逐步回暖。對於業主而言,應審慎管理財務,避免高槓桿;而對於潛在買家,則可利用市場低谷謹慎入市,為未來市場回暖做好準備。
香港樓市雖然波動,但長期需求仍然存在。穩妥應對波動,才能在未來站穩腳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