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Hero

誰在埋單?美國加關稅對消費者生活成本的真實影響

Written by Mono Care 生活 | Apr 16, 2025 9:27:19 AM

如果商品價格為$100,美國進口商需再支付$25的稅,加上運費與分銷成本,最終零售價可能上升至$140-$150。
零售商通常不會全數吸收成本上升,會選擇部分轉嫁或縮減包裝/品質以維持價格。加關稅,是懲罰對手,還是懲罰自己?
自美國對中國加徵數千億美元商品關稅以來,政府稱這是保護美國製造業、打擊「不公平貿易」的必要手段。但五年過去了,這些關稅真的讓中國吃虧了嗎?還是美國消費者才是默默「埋單」的那一群?
從手機、玩具到家具與衣物,這些你每天都用的商品,幾乎都有「中國製造」的身影。本文將拆解加關稅背後的成本結構、消費者行為變化、經濟學家研究與實際生活案例,揭開「關稅戰」對美國人日常生活真正的影響。

 

一、加關稅等於加價?成本是怎樣轉嫁的?

關稅是怎樣計算的?

關稅是進口商在報關時必須繳交的稅項,不是出口國交,而是由進口方負責繳付。
當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25%關稅時,這筆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、零售商或進口商身上。

但現代滅絕,多是人類造成商品價格怎樣受影響?

如果商品價格為$100,美國進口商需再支付$25的稅,加上運費與分銷成本,最終零售價可能上升至$140-$150。
零售商通常不會全數吸收成本上升,會選擇部分轉嫁或縮減包裝/品質以維持價格。

結論:關稅本質是一種「間接稅」,最終買單的經常是消費者本身。

 

二、實際例子:這些商品真的變貴了嗎?

家居用品與日用品

 

  • 家具與燈飾:大多由中國出口,美國關稅令此類商品價格平均上升 約5-10%。
  • 洗碗機、微波爐、咖啡機:價格上漲,且產品選擇變少,零售商報告表示部分品牌因成本問題縮減供貨。
  • 衣物與鞋履
    雖然服裝並非首輪制裁對象,但多次波及後,Nike、Adidas 及其他品牌已將漲價壓力轉嫁給消費者。
    美國鞋業協會指出:「一雙兒童鞋的關稅可能高達$14.00,而實際售價可能只有$30。」
  • 電子產品
    手機、筆記型電腦、螢幕、音響等品類多由中國組裝。雖然蘋果等品牌未明顯漲價,但有分析指出,產品內部規格與包裝品質可能悄悄縮水以吸收成本。

三、學術研究怎麼說?

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(NBER)研究指出:2018-2019 年間,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徵收約 720 億美元,但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了其中近 95% 的成本。
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報導:加關稅未能有效改變中國出口結構,反而拉高了美國內部通脹與營運成本,特別是中小企業首當其衝。

聯儲局(Fed)觀察指出:關稅對低收入群體影響最大,因為他們消費比例中日用品與基礎生活用品佔比高,價格波動影響明顯。


四、消費者行為與心理影響

  • 商品變貴,消費變保守
    面對價格上升,美國消費者傾向減少非必要購物、延後換新產品,或選擇價格較低的替代品牌。
  • 「中國製造」印象分裂
    有消費者開始刻意尋找「非中國製造」商品,但在家電、家具與電子品類中選擇有限,且常常價格更高。

「關稅情緒」也讓部分品牌強調「美國組裝」或「越南製造」,以安撫消費者。

 

五、誰真正受益?誰損失?

輸家

  • 消費者:日常商品變貴、選擇變少。
  • 中小零售商:進口成本上升,無法像大型企業那樣分散生產線或壓低成本。
  • 進口企業:必須重新調整供應鏈、承受物流與報關壓力。

有限的贏家:

  • 特定美國本地製造商:如美國鋼鐵、鋁材等受關稅保護的行業,獲得短期競爭優勢。
  • 非中國供應鏈國家:如越南、墨西哥、印度等,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增加。

六、未來會更貴嗎?關稅政策的走向與風險結語:最沉默的買單者,其實是你我

若2025年美國擴大加關稅:
影響將不止於中國,可能波及所有全球製造與供應鏈的上游環節。消費者可能面臨第二波物價壓力,尤其在電子產品、家居與汽車零件方面。

選舉年政策不確定性高:
關稅政策也成為政黨博弈工具,短期內難以完全撤回。
拜登政府即使不再提高稅率,也未明言「撤銷所有關稅」的計劃。

 

結語:最沉默的買單者,其實是你我

關稅看似對外施壓,但實際上,轉了一圈,最終還是由美國消費者「默默埋單」。
無論是你在 Target 買的一盞燈,還是網購的手機配件,很多商品的價格背後,都藏著一筆稅。

關稅不是無痛的政治工具,而是會悄悄改變我們生活成本與選擇自由的無形之手。

你最近買過的商品,有沒有覺得「貴咗啲」?也許,它就是那場關稅戰的餘震之一。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