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商品價格為$100,美國進口商需再支付$25的稅,加上運費與分銷成本,最終零售價可能上升至$140-$150。
零售商通常不會全數吸收成本上升,會選擇部分轉嫁或縮減包裝/品質以維持價格。加關稅,是懲罰對手,還是懲罰自己?
自美國對中國加徵數千億美元商品關稅以來,政府稱這是保護美國製造業、打擊「不公平貿易」的必要手段。但五年過去了,這些關稅真的讓中國吃虧了嗎?還是美國消費者才是默默「埋單」的那一群?
從手機、玩具到家具與衣物,這些你每天都用的商品,幾乎都有「中國製造」的身影。本文將拆解加關稅背後的成本結構、消費者行為變化、經濟學家研究與實際生活案例,揭開「關稅戰」對美國人日常生活真正的影響。
關稅是進口商在報關時必須繳交的稅項,不是出口國交,而是由進口方負責繳付。
當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25%關稅時,這筆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、零售商或進口商身上。
如果商品價格為$100,美國進口商需再支付$25的稅,加上運費與分銷成本,最終零售價可能上升至$140-$150。
零售商通常不會全數吸收成本上升,會選擇部分轉嫁或縮減包裝/品質以維持價格。
結論:關稅本質是一種「間接稅」,最終買單的經常是消費者本身。
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(NBER)研究指出:2018-2019 年間,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徵收約 720 億美元,但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了其中近 95% 的成本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報導:加關稅未能有效改變中國出口結構,反而拉高了美國內部通脹與營運成本,特別是中小企業首當其衝。
聯儲局(Fed)觀察指出:關稅對低收入群體影響最大,因為他們消費比例中日用品與基礎生活用品佔比高,價格波動影響明顯。
「關稅情緒」也讓部分品牌強調「美國組裝」或「越南製造」,以安撫消費者。
輸家
有限的贏家:
若2025年美國擴大加關稅:
影響將不止於中國,可能波及所有全球製造與供應鏈的上游環節。消費者可能面臨第二波物價壓力,尤其在電子產品、家居與汽車零件方面。
選舉年政策不確定性高:
關稅政策也成為政黨博弈工具,短期內難以完全撤回。
拜登政府即使不再提高稅率,也未明言「撤銷所有關稅」的計劃。
關稅看似對外施壓,但實際上,轉了一圈,最終還是由美國消費者「默默埋單」。
無論是你在 Target 買的一盞燈,還是網購的手機配件,很多商品的價格背後,都藏著一筆稅。
關稅不是無痛的政治工具,而是會悄悄改變我們生活成本與選擇自由的無形之手。
你最近買過的商品,有沒有覺得「貴咗啲」?也許,它就是那場關稅戰的餘震之一。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