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恐狼到猛獁象,滅絕生物會逐一回歸?
自從「去滅絕(de-extinction)」技術開始崛起,科學家們不再滿足於化石與想像。他們的目標很明確:讓已滅絕的生物「重返地球」。不只是長毛象、恐狼,這份名單還包括渡渡鳥、塔斯馬尼亞虎,甚至尼安德塔人!
這不再是《侏羅紀公園》裡的幻想,而是全球多個頂尖研究團隊的真實計劃。今次,我們帶你盤點科學家「野心清單」上的代表物種,並探討他們復活的可行性、科學價值與風險。
為什麼想復活?
生態學家認為長毛象可恢復凍土帶的草原生態系統,減少永久凍土融化,對抗氣候變化。也象徵人類首次主動介入修復因人類獵殺導致的滅絕。
科學進度:
哈佛大學 George Church 團隊已將長毛象基因編入亞洲象胚胎中,距離誕生僅剩幾個技術關口。預計 2028 年前或有首隻「基因重組版」長毛象問世。
可行性:★★★★☆
風險:適應現代氣候?與亞洲象交配的倫理問題?
為什麼想復活?
渡渡鳥的滅絕源於人類登陸模里西斯後的獵殺與外來種引入,成為「人類破壞自然」的象徵。復活牠是一種歷史性的補償與教育示範。
科學進度:
2023 年,美國 Colossal Biosciences 團隊宣佈啟動「渡渡鳥復活計劃」,以鴿子作為代孕與基因模板。已成功解碼渡渡鳥完整基因組,正進行跨種編輯技術開發。
可行性:★★★☆☆
風險:模里西斯島仍存入侵物種,重投放可能再次滅絕?
為什麼想復活?
塔斯馬尼亞虎曾是澳洲唯一袋狀掠食者,1936 年因人類狩獵與狗的競爭滅絕。恢復袋狼有望重建澳洲特有的捕食鏈,修復生態空缺。
科學進度:
墨爾本大學與 Colossal 公司聯手啟動「袋狼復活工程」,以近親袋狸基因為模板。已建立「袋科基因圖譜」,預計 5-10 年內進入胚胎實驗階段。
可行性:★★★☆☆
風險:野放前須測試其是否能自然捕食或生存於現代環境。
📍 為什麼想復活?
這種長達 8 公尺、重達 10 噸的海牛,僅存活於 18 世紀,40 年內即因人類捕殺滅絕。恢復牠有望保護現存的海藻森林與海洋生態系。
科學進度:
目前僅有部分 DNA 被保存在俄羅斯永久凍土地層,難以提取完整基因。正尋找與現存海牛物種的交集以進行「基因重構」。
可行性:★★☆☆☆
風險:水域棲地是否還能支撐如此龐大生物?
📍 洞獅:古代獅種,比現代非洲獅更大。
科學家發現部分保存良好的幼獅冷凍屍體,具備高度基因還原潛力。
✅ 可行性:★★☆☆☆
⚠️ 問題在於無類近母體作為代孕。
📍 尼安德塔人?
George Church 曾公開表示:「在技術上,我們現在可以復活尼安德塔人。」
雖僅為理論挑戰,但一旦執行,將帶來極大的倫理與社會爭議。
風險:是否侵犯人類尊嚴?是否產生「次等人種」歧視問題?
可行性:技術上可能,但極不建議。
「恐狼」的復活也許是開端,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做得到,而是應不應該做。
這份野心清單,不只是對科技的挑戰,更是對道德、法律、環境承載力的考驗。
未來10年內,我們可能會在新聞中見到第一頭「回歸」的渡渡鳥或袋狼,但我們也應思考:在試圖讓過去回來的同時,我們是否做好了接納牠們的準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