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,特徵包括皮膚乾燥、紅疹、瘙癢和反覆發作。它的成因與遺傳、免疫系統異常以及外界刺激有關,常見誘因包括塵蟎、花粉、食物過敏、氣候變化及壓力等。以下將從 西醫、中醫、環境調整、飲食調理 四方面,詳細介紹濕疹的治療與緩解方法,幫助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質量。
西醫治療濕疹以緩解症狀、減少炎症和修復皮膚屏障為主要目標。
功能:抑制皮膚炎症,減輕紅腫、瘙癢。
常見藥物:
注意事項:
長期使用需醫生指導,以免引發皮膚萎縮或其他副作用。避免用於破損皮膚。
功能:減少免疫反應,抑制炎症。
常見藥物:1. 他克莫司(Tacrolimus)2.吡美莫司(Pimecrolimus)
適合人群:對類固醇敏感或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。
注意事項:可能導致輕微灼熱感,但副作用較少。
功能:修復皮膚屏障,減少水分流失。
常見成分:
使用方法:每日使用數次,特別在洗澡後立即塗抹。
功能:減輕瘙癢,改善睡眠質量。
常見藥物:
第二代抗組胺藥:如西替利嗪(Cetirizine),不易引起嗜睡。
適合人群:瘙癢嚴重的患者,尤其在夜間。
功能:利用紫外線(UVB或UVA)減少皮膚炎症。
適合人群:中重度濕疹患者,尤其對藥物治療無效者。
注意事項:需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,長期治療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。
功能:針對重度濕疹,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。
常見藥物:環孢素(Cyclosporine)、甲氨蝶呤(Methotrexate)。
適合人群:症狀嚴重且外用藥效果不佳者。
注意事項: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。
功能:針對特定免疫路徑的藥物,減少濕疹的炎症反應。
常見藥物:度普利尤單抗(Dupilumab)。
適合人群:重度濕疹患者,尤其是對傳統療法無效者。
注意事項:費用較高,需醫生評估使用。
中醫認為濕疹的成因多與 濕熱內蘊、血虛風燥、脾虛濕盛 有關,治療以調理體質為主
出處:《醫方集解》
功效:清肝利濕、疏風止癢。
適用症:濕熱型濕疹,表現為皮膚紅腫、糜爛、滲液。
組成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生地等。
服用方法:每日1劑,煎服。
出處:《證治準繩》
功效:養血祛風、止癢消疹。
適用症:血虛風燥型濕疹,表現為皮膚乾燥、脫屑、瘙癢。
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荊芥、防風等。
服用方法:每日1劑,煎服。
出處:《溫病條辨》
功效:健脾祛濕,止痒消炎。
適用症:脾虛濕盛型濕疹,表現為皮膚滲液多、反覆發作。
組成: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陳皮、澤瀉等。
服用方法:每日1劑,煎服。
針灸穴位:曲池穴、血海穴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。
艾灸部位:神闕穴、脾俞、腎俞。
功效:調節經絡氣血,減少瘙癢,改善濕疹。
常用藥材:
方法:將藥材煎水,待溫度適中時清洗患處,每日1-2次。
適合食材:
濕疹患者對環境的敏感度較高,改善周圍環境有助於減少症狀發作。
飲食對濕疹的緩解和預防有重要作用,建議注意以下方面:
來源:酸奶、泡菜、康普茶。
益處:調節腸道菌群,減少過敏反應。
保持皮膚滋潤:每日使用潤膚乳,例如天然的死海鹽潤膚乳,特別是在洗澡後,能有效防止表皮水分流失及天然抗炎功效。
濕疹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結合,包括 西醫快速緩解症狀、中醫調理體質、環境管理與飲食調理。長期堅持綜合療法,可顯著改善症狀並減少復發。如症狀持續或惡化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。
*聲明:文章內容為綜合網絡上現存的知識,僅供市民參考,如遇到以上症狀,建議及早求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