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不少人會用:
這些工具可以幫你做客觀分析,但不能取代決策責任。
人性的弱點是:你明知道不該做,但你仍會跟着感覺走。
港股唔升就驚,升太多又驚?
每逢港股急跌,財經社群充滿「完啦完啦」;但當恆指大升,又即刻「高追入貨」。你有冇發現,自己投資的決定,很多時候並不全靠數據,而是靠情緒?在股市裡,「恐懼」與「貪婪」就像兩條無形的鞭子,牽動著你的每一個買賣動作。尤其是在波動劇烈、政策風向難測的港股市場,心理因素往往比基本面還更具殺傷力。
今次,我哋就以「恆指漲跌」為切入點,帶你走入投資心理學的世界,拆解散戶最常犯的行為陷阱,以及如何學會在漲跌之間保持冷靜理性。
「行為金融學」有話說:傳統經濟學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,但行為金融學指出,大部分投資者其實是:
情緒會放大市場波動,尤其在恆指跌穿或升穿「心理關口」(例如18,000點、20,000點)時最明顯。
恆指狀態 |
散戶常見心理 |
典型行為 |
後果 |
---|---|---|---|
📉下跌 |
恐懼、恐慌 |
恐慌止蝕、割肉 |
錯過反彈、實現虧損 |
📈上升 |
貪婪、FOMO(怕錯過) |
高追、加碼入市 |
跌市來臨時被困高位 |
📉急跌後反彈 |
後悔 + 過度自信 |
覺得跌完可以ALL-IN |
如非見底,損失更大 |
📈平穩橫行 |
無感、焦慮 |
不操作或亂入小炒股 |
易中伏、心浮氣躁 |
港股比美股更容易引發情緒過山車,因為:
📉 2022 年恆指一度跌穿15,000點,市場極度恐慌;
📈 2023年初一度回升至22,000點,人人高呼「見底反彈」。
這些波動,部分來自基本面,更多源於情緒波動。
現在不少人會用:
這些工具可以幫你做客觀分析,但不能取代決策責任。
人性的弱點是:你明知道不該做,但你仍會跟着感覺走。
在股市中,從恐懼走向貪婪只是數字變化的一瞬,但從貪婪回到冷靜,卻需要心態上的長期修煉。恆指會升會跌,數據永遠說得出理由。但真正決定你盈虧的,往往是你如何面對恐懼與貪婪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