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Hero

2025再啟貿易戰?美國加關稅對中國與全球市場意味什麼?

Written by MoneyMono | Apr 17, 2025 5:50:57 AM

2025年初,美國傳出可能重新加徵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的聲音,貿易戰的陰影似乎再次籠罩全球經濟。隨著美國總統選舉臨近,「對華強硬」已成為兩黨共識,而關稅再成政治籌碼。從手機、太陽能板到電動車和晶片,這場貿易角力不只是關乎商品價格,更牽動全球供應鏈、投資布局、企業成本與消費者信心。

香港作為中美之間的重要轉口港與金融樞紐,又會否捲入這場新一輪的角力?本篇文章將從四大層面解構:美國為何再加關稅、中國如何應對、全球市場會受多大衝擊、而香港又應如何自處?

一、美國為何再度對華出招?

  • 選舉政治因素

    2024年總統大選後,不論是民主或共和黨執政,對中國施壓仍是主旋律。兩黨都以保護「美國工人」為口號,主張強硬的貿易手段吸引中產階級選票。

  • 經濟戰略轉向:從關稅到供應鏈重構

    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的關稅框架,並加強在晶片、綠能產業上的科技制裁。現正考慮對中國製電動車、太陽能、鋰電池等產業加徵新一輪關稅,防止中資產品「壓價傾銷」。

  • 國會與產業壓力

    美國鋼鐵、汽車工會、製造業者持續遊說政府,要求對中國進口品加重關稅以保護本土產業。


二、中國如何應對?從「製造出口」走向「內循環」與「產業升級」

  • 擴大內需市場

    面對美歐出口受限,中國政府加速內需政策推動,包括消費券、城鄉基建等,強調「雙循環」經濟模式。

  • 轉向東南亞與「一帶一路」國家

    中國企業加速外移產能至越南、印尼、柬埔寨等地,降低出口關稅風險。與拉美、非洲、東歐等地簽署自由貿易協議,尋求出口替代市場。

  • 出口繞道與產業升級

    透過「中資企業外包生產至第三地再出口」模式繞開關稅壁壘。
    在高科技領域推動晶片國產化、AI與新能源發展,減少對美技術依賴。

 

三、全球市場影響:供應鏈與通脹風險再起?

  • 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

    電子產品、汽車零部件、太陽能板等產業將面臨成本提升與供應不穩風險。
    跨國企業如 Apple、Tesla、Nike 可能進一步將生產基地外遷,加速「去中國化」布局。

  • 全球通脹壓力可能反彈

    若大規模商品加徵關稅,進口成本上升,美國本土通脹壓力重新升溫,波及全球物價走勢。

  • 投資信心受壓

    關稅戰將提升企業跨境投資風險與不確定性,資本市場波動加劇。
    新興市場可能出現資金外流、貨幣波動與股市震盪。


四、香港角色與風險:轉口港與金融中心的雙重挑戰

  • 轉口貿易或被波及

    香港雖享有單獨關稅區地位,但大量內地商品經由香港轉口至美國。若美國加強原產地追蹤制度,香港出口將面臨行政與法規壓力。
  • 金融市場可能受震盪

    港股與中資股市可能因貿易緊張出現短期波動,特別是科技、製造業板塊受影響明顯。

    國際資金避險情緒升溫,可能影響港元資金流動與IPO活動熱度。
  • 香港企業應如何應對?

    • 積極拓展東南亞、阿聯酋等新市場,減少對中美貿易依賴。
    • 加強供應鏈多元化與風險管理,尋求更多生產合作夥伴。
    • 密切關注政策變化,做好合規與轉口策略調整準備。 

 

 

結語:新關稅時代下的世界經濟「變數」與「應變」

2025年,美國若重啟大規模加關稅行動,勢必對全球經濟再次投下震撼彈。這不再只是單一國家的貿易政策,而是供應鏈重組、科技競賽、地緣政治拉鋸的集中體現。對於企業與投資者而言,未來的世界市場將充滿挑戰與變數,關鍵在於能否抓住轉型時代中的「新常態」,找到靈活而穩健的出路。

你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是保護主義還是必要的戰略防守?中國與全球又該如何應對這場持久戰?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!